“自潞河南至长店四十里,水势环曲,官船客舫,漕运舟航,骈集于此。弦唱相闻,最称繁盛。”北京市通州区的北运河上“万舟骈集”的盛景仍在眼前。作为昔日北方最重要的漕运河段,人们在运河上奔波忙碌,把粮食、煤炭、丝绸、陶瓷装满货船,全力保障北京城的粮食和物资供给。如今,在运河畔、漕运码头上,一场烟火气十足的年货大集正拉开序幕。
火红的对联福字悬挂展示、喜庆的灯笼挂满枝头,走进大运河新春年货节——供销专场,浓浓的新春气息扑面而来,古老的漕运码头,被集市的烟火气和人们的热情唤醒。
“新春饺子礼盒是今年最畅销的产品,面粉、韭菜都来自通州区潞城镇的家庭农场。”摊主说,“今日下单,京津冀区域内确保次日到达,保证让大家吃上团圆的饺子。”2025年春节是申遗成功后第一个世界“非遗”版春节,为了让市民度过一个更喜庆、更有韵味的新春佳节,由通州区供销合作社整合区内资源,从新鲜的农产品到特色手工艺品,将优质的商品带到大集上,满足市民的需求。
“这个小小的手工艺品摊位,是我创业的起点。”今年22岁的大四学生高欣坦言这是她第一次摆摊。翻花、风车等手工艺品均出自高欣和弟弟之手。记者发现,这些传统手工艺品吸引了不少老人驻足询问。“没想到还能看见儿时玩的翻花,我要给孙女买一个。”市民王大爷说。年货大集不仅成了年轻人创业的新舞台,还让人们重温儿时记忆。
在非遗摊位前,“糖人金”大受欢迎,一个接一个小朋友在他的指导下,吹出了自己喜欢的糖人。“我干这行几十年了,如今的大集上年轻人越来越多,大集也更干净、规范、热闹了。”
“班味儿已成功被年味取代。”家住通州的“00后”上班族小郑来到运河大集,“这里不仅能买买买还能看表演、赏河景,好不热闹。”
商户云集,人头攒动,不禁唤起了昔日漕运码头的繁华记忆。“今年的大集,我们设置了供销展区、非遗展区、特色美食区,还举办了民俗表演和手工艺体验,不仅有经济味,还有文化味、烟火味、人情味。”通州区供销合作社相关负责人介绍。
据悉,北京市供销合作社系统还在大兴区、顺义区等地举办了多场年货大集,让首都人民沉浸式感受热闹的传统年味,“一站式”购齐特色好物,从琳琅满目的新鲜果蔬、精致美味的南北干货,到饱含民俗风情的手工艺品、寓意吉祥的新春装饰,丰富的品类满足市民多元化需求,在热闹的氛围中开启欢乐祥和的蛇年。
集市为什么火?
春节期间,不少人被集市圈粉了。从城市里归来的年轻人一头扎进乡村集市中,不亦乐乎。
年轻人重返集市,是对“精致感”的短暂卸下,对“烟火气”的热切回溯。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年轻人被各种精致的消费所包围。而集市,就像是一个打破精致束缚的“世外桃源”。这里没有高昂的价格标签,只有最质朴的生活气息。在这里,年轻人可以放下平日里的拘谨和压力,自由自在地挑选心仪的物品,感受生活最本真的模样。
赶集,凑的是热闹,逛的是文化。集市作为一种传统的民俗活动,承载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从集市上的特色小吃,到传统手工艺品,再到具有地方特色的农副产品,无一不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年轻人在赶集中,不仅能购买到心仪的物品,更能深入了解当地的文化和历史,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乡村集市里最美的风景其实是人。在集市上,人们的脸上洋溢着笑容,无论是摊主还是顾客,都热情地交流着。在这里,人们可以感受到浓浓的人情味。
创意手工艺品构建起假日经济消费新场景。随着人们对个性化、独特商品的追求,集市中的创意手工艺品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喜爱。人们在集市中购买手工艺品,不仅满足了自己的消费需求,更是为了支持手艺人的创作、推动传统文化的创新和发展。
集市的火爆,是传统与现代的奇妙交融。它既满足了人们对生活本真的追求,又为他们提供了一个感受文化、人情的交流平台,也是连接传统与现代、城市与乡村的重要纽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