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
辅助浏览
轻松阅读
读屏
视图
放大
缩小
配色
白底黑字蓝链接
蓝底黄字白链接
黄底黑字蓝链接
黑底黄字白链接
页面原始配色
大鼠标
辅助线
显示屏
声音
指读
连读
减速
加速
音量
增加音量
减小音量
后退
前进
全屏
全屏
刷新
退出
帮助
换肤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长辈版|
  • 无障碍浏览|
  • 注册
网站首页 > 工作交流 > 三农要闻

“要建好,更要管好、用好”——高标准农田建设观察

阅读次数:440 信息来源:经济参考报 发布时间:2023-01-28 08:51
[字体:  ]

高标准农田建设是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加快建设农业强国的重要举措。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强调,坚决守住18亿亩耕地红线,逐步把永久基本农田全部建成高标准农田。

记者调研发现,近年来,各地高标准农田建设不断推进,昔日零碎小田地、冬闲田,逐渐呈现“田成方、林成网、渠相连、路相通”的高产田、增收田,高标准农田绘就了农业发展好“丰”景。

“逐步把永久基本农田全部建成高标准农田”

1月6日,在江西省德兴市新营街道高标准农田建设施工现场,几台挖掘机正来回穿梭作业,平整土地,加固田埂,一块块“小田”逐渐变成“大田”,“碎田”变成“整田”。德兴市农业农村局农田办主任朱华锋告诉记者,2022年德兴市高标准农田建设任务4万亩,项目总投资1.2亿元。

当前,正值冬季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的黄金期。记者了解到,多地正抢抓有利时机,加快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推动农业产业基础设施提档升级。

在江西省赣州市信丰县嘉定镇竹仔岭村,200多亩耕地的高标准农田建设正在加紧推进。“这片田属于100多户人家,以前都是碎田块,大型农机也进不了地。如今田都被平整了,耕作效率更高。等高标准农田建设好了,农业用水也会更方便。”村民胡福生对记者说。

在山东省,2022年已提前完成665万亩建设任务。目前,山东省已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7456.7万亩。

高标准农田是土地平整、集中连片、设施完善、土壤肥沃、生态良好,抗灾能力强,与现代农业生产和经营方式相适应的旱涝保收、高产稳产农田。数据显示,2022年全国已建成1亿亩高标准农田,19.18亿亩耕地超过一半是高标准农田,稳定保障1万亿斤以上粮食产能。从区域分布看,13个粮食主产省份共建成高标准农田7.07亿亩,占全国建成面积的70.7%。

2022年底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强调,坚决守住18亿亩耕地红线,逐步把永久基本农田全部建成高标准农田。农业农村部部长唐仁健近日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2023年要继续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新建4500万亩、改造提升3500万亩。

“农业生产条件显著改善”

寒冬腊月,山东省邹平市明集镇成片的农田里小麦正在越冬。农田里每隔几十米就有一眼机井,大型指针式喷灌机静静等待着来年的春灌。它以抽水泵为圆心,以300米为半径,将麦田机井里的水通过小水管喷洒出来。

谈起高标准农田建设带来的变化,当地种粮大户刘水波很感慨。“咱这地,旱能浇涝能排,种地越来越省心了。植保有专业公司,无人机有导航,晚上也能作业。”刘水波说,自动浇灌小麦地,2000亩地只需5天就全部浇灌完毕,平均浇一亩地成本不到20元,比传统浇灌方式大幅节省人力和经济成本。

“高标准农田和相关配套基础设施建设让田间管理和收获更加便捷,间接提高了粮食产量。”黑龙江省宝清县农业农村局副局长张强对记者说,高标准农田建成后平均水稻每亩可增产约60公斤,大豆每亩可增产约40公斤,玉米每亩可增产约120公斤,农民每亩地可增收一二百元。

“建成后的高标准农田农业生产条件显著改善,耕地质量、产出能力等明显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大幅度提升。”农业农村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副研究员郭军说,建成后的高标准农田平均耕地质量可提高约1个等级,亩均粮食产能增加10%至20%。

高标准农田建成后农业生产条件显著改善,抗灾减灾能力也明显提升。郭军表示,特别是近年来,在极端天气多发频发,旱涝灾害严重的情况下,高标准农田在确保重灾区少减产、轻灾区保稳产、无灾区多增产方面发挥了重要支撑保障作用。据统计,2010年至2021年,我国农作物年受灾面积年均递减9%。

“建后管护要做好”

探索“田长制”“井长制”、电力设施管护改革等管护新路径,健全农田设施管护长效机制……记者获悉,为管护好高标准农田,山东全省县、乡、村三级管护责任人超4.2万人次,开展了建成高标准农田项目拉网式排查。

“高标准农田要建好,还要管好、用好。”郭军表示,长期以来高标准农田建设分散管理、投入不足,导致存在重建设、轻管理现象。各级政府财力有限,难以落实管护资金,由此进一步导致部分地区管护主体、管护责任落实难。

2022年,山东省高标准农田建设亩均财政投资由1500元提高到1950元,鼓励金融、社会资本参与高标准农田建设;广州等地在落实适当财政补贴的基础上,通过村集体经济收益等多渠道筹措建后管护资金;成都将探索社会化和专业化相结合的管护模式,确保工程规范、良性运行,长久发挥效益……记者了解到,近年来,各地着力强化高标准农田建后管护,明确责任要求,保障资金渠道,逐步建立健全长效管护机制,确保“建成一亩、管好一亩、见效一亩”。

“未来,要按照权责明晰、运行有效的原则,建立健全日常管护和专项维护相结合的工程管护机制。完善鼓励社会资本积极参与高标准农田管护的政策措施,保障管护主体合理收益。在有条件的地方进一步探索开展高标准农田工程设施灾毁保险。”郭军说。

农业农村部近日出台的《关于推进高标准农田改造提升的指导意见》也提出,要完善高标准农田建后管护制度,明确地方各级政府相关责任,各地要建立农田建设项目管护经费合理保障机制,因地制宜探索创新管护模式。

根据意见,通过改造提升,农田基础设施和耕地地力水平要进一步提高,工程设施使用年限进一步延长,真正达到高标准,构建更高水平、更有效率、更可持续的国家粮食安全保障基础,为农业农村现代化提供有力支撑。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Scan 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