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浙江省西部的大山里,一条绵延十余里的山道连接着浙江省级重点帮扶村——常山县球川镇东坑村。今年,这个曾是贫困山村的村支部书记、村主任廖端泉满怀信心定下了任务目标:“今年的‘消薄’目标是经营性收入50万元!”但是,谁能想到,3年前东坑村集体经营性收入仅有300元。
深入调查
重现古道繁华
2019年1月14日,东坑村所在的球川镇迎来了一群特殊的客人。这一次,由浙江省供销合作社副主任张建担任结对帮扶组组长,带领帮扶组成员来到东坑村进行走访调查,开展精准帮扶工作。
经过数月的访谈、入户了解、实地考察后,兼任球川镇党委副书记、浙江省供销合作社派驻东坑村的“第一书记”——浙江经贸职业技术学院教师王季发现,这个偏远的贫困小山村可不简单——途经东坑村有一条北接开化、西经球川古镇、最终通往江西的山道,其已有2300年的历史。山边那杂石堆砌,石缝中长满青苔的小桥,曾是商贾不绝的繁华“国道”;道边破旧的黄泥房曾是“一房难求”的驿站;路边的石井也有数百年历史......
村民们描述的过去种种繁华景象着实让前来调查的帮扶组难以与眼前状况联系到一起:每到夜晚,东坑村灯火稀疏、村道上人迹罕见。离县城30余公里,离镇约15公里。人均耕地不到半亩,产业发展乏力,村民外流严重。2018年,东坑村户籍人口达1334人,其中近83%的劳动力外出谋生,曾经繁华的村落就此成了一座“空心村”。
浙江省社驻村帮扶小组在多方调查后明确了发展思路与目标——“发展农特产业、夯实经济基础;深挖溪流特色、做好旅游文章;围绕千年古道,讲好东坑故事”,打造乡村振兴之路上的“最美古道”。
多措并举
打造“产业美”
4月,在球川镇浙西蓝莓产业园内,白色的蓝莓花星星点点地缀在绿树中,煞是好看。“这里原来是一片荒芜的山坡地。2018年,浙江省社向东坑村等6个村资助600万元,建造了1206亩蓝莓种植基地。”常山县蓝之玫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徐福说,“蓝莓盛产期,每亩估计可收入2万元。6亩大苗去年已有收入,30亩中苗明年也将进入盛产期。”
近两年来,浙西蓝莓产业园已发放人工工资203余万元。除带动周边农户增收外,还吸收23名低收入农户入园劳动,人均年增收9000元。浙江省社驻村帮扶小组利用产业园扶贫、富民效果已显现。
在东坑村古道特色农业产业园大棚内,农户们正忙着采摘香菇。“我家承包了一个大棚的劳务,去年摘香菇就收入1.8万余元,我从来没有赚到这么多钱。”低保户刘金良很兴奋地说。据了解,东坑村像刘金良这样承包大棚劳务的低收入户有10人,在承包劳务后人均增收超过1.5万元。
东坑古道特色农业产业园除了发展香菇种植外,还通过发展香椿种植,每年为村集体增加6万元项目承包费收入。2020年,蓝莓产业园收入以及完成其他产业帮扶项目收入,更让村集体经济飞速壮大。
锲而不舍
打造“景观美”
今年,东坑村被纳入《常山县2021年美丽乡村建设实施方案》的实施村名单,标志着该村持续近两年的申报终于取得了成功。为了让这个偏远小山村能列入名单,浙江省社结对驻村干部、当地县镇组团与东坑村干部都投入了大量的心力,仅拟制项目申报书就有十余份,反复论证修改几十次。
据王季介绍,为推动项目申报,帮扶组从2019年就开始了紧锣密鼓的筹备。为保证东坑村旅游产业持续发展,浙江省社机关党委安排了7万多元资金,提升“东坑十景”中“凌岩飞爆”“香炉洞天”景点,形成颇具特色的“东坑古道十景”。
两年来,东坑村在浙江省社帮扶组的帮助下,建设了“一村万树”“东坑文化长廊”“东坑古道提升”等项目,进一步丰富了东坑景观内涵。“我们东坑还有一大优势,就是离邻接的何家乡黄岗村斥资3000万元打造的千年古寺——万寿寺景区仅1600米的山路。”廖端泉说,“这两年,我们打造了‘从千年古道到千年古寺’沿线风光带。现在项目已落实,我们都很高兴。”
在驻村帮扶组的精准帮扶下,东坑村村口原来的荒地现在都种上了香椿;村庄主干道通过“白改黑”实现了大提升;通过农民饮用水工程,让村民用上了干净的自来水;村里项目多了,村民务工机会也变多了。提起村里的变化,村民廖端辉发自内心的高兴:“现在村里打牌、搓麻将的少了,踏实干活的人多了。村民干事赚钱的人多了,口角纠纷也少了!”
“今年,我们工作重点是通过‘扶贫菜单’建设使帮扶提质增效,让每一个想干事、能干事的低收入户都有适合的事干。”王季说,目前已开发了土鸡养殖、土蜂养殖、土猪养殖、香菇采收、蓝莓基地务工五大帮扶项目,受惠低保户达14人,基本实现了部分劳动力低保户全覆盖,“到年底他们的增收效果会更明显。”
“我们的帮扶虽然取得了一些成绩,但离东坑全面振兴的目标还有很长路要走。”浙江省供销合作社副主任、现任结对帮扶组组组长郭峻说,“我们还要一任接着一任干,持续推动东坑以及常山6个村走好乡村振兴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