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南岸区供销社以“三有”、“三先”、“三实”强化废弃农膜回收利用工作,展开减少田间“白色污染”、保护乡村生态行动。2018年废弃农地膜回收利用总量7.5吨,居全市各区县之首,2019年上半年,区社回收农膜6.87吨、地膜4.74吨、包装袋1.8吨,总合计13.41吨,完成全年任务的72%。
“三有”:强化工作机制
有机构。成立南岸区废弃农膜回收利用工作指挥部,区政府副区长吕轶为指挥长、区供销社主任江群、区农委主任吕永为副指挥长,区供销社、区农委为牵头单位,区发改委、区科委、区商务局、区环保局、区公安局、区工商局、区质监局、各涉及街镇等相关部门为配合单位的废旧农膜回收利用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区供销社业务发展科,具体负责组织和协调工作。业务发展科负责与相关部门沟通协调,争取多方支持共同推进该项工作。区社下属单位南岸区物资回收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区物资回收公司)负责日常工作。
有方案。制定《重庆市南岸区供销合作社、重庆市南岸区农业农村委员会关于废弃农膜回收利用工作实施方案》(南供发〔2018〕41号)、《重庆市南岸区供销合作社、重庆市南岸区农业农村委员会关于2019年南岸区废弃农膜回收利用工作实施方案》,年度工作目标确定,工作内容明确,线路图、时间表落实到单位、责任到人。
有考核。下发《重庆市南岸区供销合作社、重庆市南岸区农业农村委员会、重庆市南岸区环境保护局关于下达2019年废弃农膜回收利用秸秆回收目标计划和2018年考核的通知》(南供发〔2018〕48号),规定“宣传指导工作,回收网点建设,农膜、秸秆回收数量,农膜、秸秆回收率”为考核内容,设定了考核总分分值为1分和得分、扣分标准,明确了“自查自评、抽检督查”为考核方式。以此强化督促、监管。
“三先”:强化思想到位
会议在先。召开全区涉农街镇2018年废弃农膜回收利用秸秆回收目标工作布置会,坚持区供销社为主导,加强部门相互间配合,实行区物资回收公司和镇村联动的原则。
宣传在先。通过悬挂宣传标语、现场集中宣讲、解答疑难问题、印发宣传资料等方式,向农民大力宣传农膜回收的必要性、重要性,提高农民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促使农民更懂更愿、更积极地参与到废膜回收利用工作中来。制定了印有环境保护标语的环保购物袋7000余份,在涉农镇村免费发放。营造废弃农膜回收利用工作良好的與论围。
协议在先。与农民大户签订收购协议,以“契约精神”督促农民自己回收,集中交售回收点,再由回收公司整理打包后,交给正规废弃农膜加工企业进行处理,切实有效的杜绝了废弃农膜乱丢弃、深埋和焚烧的行为。
“三实”:强化工作效果
实地走访。前往璧山区供销社学习交流农地膜回收工作,参观农地膜回收中转站。联合各涉农街镇、区农委对农民大户进行走访,掌握农地膜使用量及本区农地膜分布区域情况。认真布点,在全区范围内统一规划、统一店标,建立“南岸区农地膜回收点”7个,分别是长生桥镇、迎龙镇、吴小平葡萄基地、四季农耕基地、广阳镇龙顶村樱桃基地。建立健全废弃农膜和包装物回收利用网络,形成镇街和村回收转运、区集中分拣贮运的回收利用体系,实现了涉农街镇网点覆盖率100%。每个回收点确定1名负责人为回收管理员,做好回收登记,台账建设,设立转运整理打包点,形成“农民交售、回收点回收、转运点整理、企业利用处理”的废弃农地膜回收模式。
实施追溯。依托区物资回收公司联系农膜回收相关事宜,并全程参与回收工作,确保全程可追溯。
实诚服务。争取市财政支持,每回收1吨,财政补贴2500元,赢得农民的积极响应,回收量快速增长。向农民公布区物资回收公司工作人员联系方式,随叫随到,并对废弃农膜、地膜、编织袋、包装袋等全面回收。
站在污染防治攻坚战的前沿阵地,南岸区供销社不忘为农服务的初心,肩负助力乡村振兴的使命,继续参与实施“碧水、蓝天、绿地、田园、宁静”环保行动,将废弃农地膜回收工作扎实开展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