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长辈版|
  • 无障碍浏览|
网站首页 > 工作交流 > 新网工程

安徽省桐城市社:创新基层组织服务乡村振兴

阅读次数: 作者: 信息来源:宣城市供销社 发布时间:2019-05-07 09:28
[字体:  ]

基层工作是供销合作社工作的基础,是体现供销合作社为农服务的主阵地,也是供销合作社综合改革顺利推进的关键所在。近年来,安徽省桐城市供销合作社按照深化综合改革总体要求,深入贯彻落实全国总社、省社《关于深入实施基层组织建设工程的指导意见》,聚焦实施“3368基层组织建设行动计划”,探索创新基层组织建设途径,加快构建覆盖面广、适应性强的基层组织体系和综合性、规模化、可持续的为农服务体系,不断增强为农服务能力,在促进乡村振兴中发挥有效作用。

 
  思路与做法
 
  因地制宜,明晰基层组织发展思路。 多年来,桐城市社在促进农业农村发展、保障商品供给、服务城乡群众等方面做出积极贡献。在向市场经济转轨过程中,供销合作社服务功能和社会影响趋向弱化、虚化、边缘化。随着党和国家对“三农”工作的高度重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入推进,农业发展方式发生深刻转变,对供销社基层组织建设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
 
  从2015年起,桐城市社将网络重构、功能再造、形象重树列入供销合作社改革发展的重要议事日程。联系市情、社情,桐城市社明确了通过3个途径推进基层组织建设:一是对现有基层社加快改革步伐,通过劳动合作、资本合作、服务合作和领办创办农民专业合作社、建立产业合作关系等多种途径,适应农民生产生活新需求。二是采取市社和农村合作经济组织联合会带动的方式,通过自愿加入、强化服务指导、资本投入、联合合作等途径,推进开放办社,吸收改革改制后出售转让的基层社经营网点和其他社会经营网点加入供销合作社经营服务体系,促进基层社产权多元化。三是通过社有企业带动、社会资本投资、专项资金扶持等方式,对基层社空白镇、街道办事处逐步恢复或重建,探索发展村级社,提升服务功能。以基层社为龙头带动专业合作社、村级综合服务社建设,使“三社”优势互补,相得益彰,推进供销合作社改革向纵深发展。
 
  村社共建,创新基层组织建设途径。新时期的供销合作社基层组织建设必须以市场为导向,以满足农民需求为目标,进行组织创新、制度创新、机制创新,才能为农民群众认同,才有生命力。为将村“两委”的组织优势与供销合作社的经济优势有机融合,资源共享,成为村社沟通交流的热点。通过借鉴其他地区成功经验,形成“以党建带社建、村社共建”“把供销合作社建到村里”的基层组织发展思路。
 
  2015年12月,市社在吕亭镇新店村开展试点,由安徽农夫商城电子商务有限公司和村“两委”联合当地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种植养殖大户成立新店供销合作社有限公司,在运营架构上既发挥公司制优势,又体现基层供销合作社综合服务特色,由村委会主任兼任总经理(法人代表),下设为农服务部、产业发展部和电商服务站。采取“基层社+专业合作社+生产基地(农户)”方式,通过土地流转建立4700多亩粮食蔬菜生产基地,以土地托管和订单的方式辐射周边耕地面积1.5万亩。建立育秧工厂、标准化粮库、配送仓库、谷物烘干中心和大米、菜籽油加工生产线,设立就业扶贫驿站、电商服务站,开展稻虾综合种养技术培训,提供一站式、保姆化服务,加快形成联接农业产前、产中、产后全程化的服务链条。
 
  通过试点推进,以“供销社+村‘两委’+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业新型经营主体+种植养殖大户”的“1+4”模式加快发展村社共建型基层社,助推农村基层党建、农村基层政权、美丽乡村、脱贫攻坚、乡村善治建设,带动镇级社、专业合作社发展。现已组建新型基层社12家,其中村级社6家。
 
  整合资源,健全基层组织服务功能。引导基层社和专业合作社找准为农服务结合点,积极参与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三变”改革,得到市委、市政府肯定,并进行专题调研。利用土地流转、土地托管等产业基础、资源优势,发挥载体功能和辐射效应,带动更多种养大户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实现土地集约化经营、产业化集聚、规模化发展,吸纳农户参与其中,让“死土地”变成“活资源”,让闲置资产变成生财之道,让传统农民转变成经营大户。
 
  各社依托农林生产基地安置贫困户和残疾人就业,助力脱贫攻坚。广泛开展蔬菜瓜果采摘节、农产品订单定制、主题夏令营、篮球摄影比赛、农事农家生活体验、农家乐等活动,有力推动田园综合体和乡村旅游、休闲观光农业发展。依托“农夫商城”电商服务站,让村民享受网上购物和送货入户之便,还能将自家种植的农产品放到平台销售,构建“工业品下乡、农产品进城”双向流通渠道。加强与金融、通讯、快递、水电、交通等部门合作,拓展POS机取款、通讯缴费充值、快递收送、水电保险缴费、车票机票代订等便民业务。参与推进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开展为民办事代理、“微心愿”认领、设立“先锋基金”、推行“六尺巷调解工作法”等活动,打通便民服务“快车道”,实现服务群众“零距离”。
 
  成效与体会
 
  一是找到供销合作社基层组织建设的着力点。通过“村社共建”,以制度的创新、载体的构建、服务的优化、利益的联结,进一步发挥供销合作社作用,开创政府、供销合作社、村集体、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农民互利多赢的良好局面。
 
  二是找到可复制推广发展模式的关键点。在推进基层组织建设过程中,市社因地制宜,问计于民,先行试点,稳妥推进,逐步形成可复制推广模式。发挥村“两委”、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以点上的成功推动面上的发展。
 
  三是找到村级社运营架构设计的落脚点。在村级社发展中,市社以服务“三农”大局、服务乡村振兴为导向,融入市委、市政府中心工作。按照深化综合改革要求,明确村级党组织的领导作用和村级供销合作社的载体作用,明确发展集体经济的目标任务,推动供销合作社基层组织建设各方受益,步入良性发展轨道。
 
  四是找到强化综合服务功能的支撑点。通过发展基层组织,探索组建村级供销合作社,涉足农业耕、种、管、收、加、贮、销全产业链,通过领办创办种植、养殖、加工等农民专业合作社,整合便民服务资源,主动承接村级集体经济资产经营、管理和发展的职能,积极拓展信息咨询、电商物流、土地托管、文体娱乐、技术培训、金融代办、餐饮民宿、乡村旅游等综合服务, 推进农村流通现代化,助力改善农村消费环境,打造生产、供销、信用“三位一体”的综合为农服务平台。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