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长辈版|
  • 无障碍浏览|
网站首页 > 工作交流 > 三农要闻

“清华三农论坛2022”在京举行

阅读次数: 作者: 信息来源:总社 发布时间:2022-01-12 09:22
[字体:  ]

1月8日上午,“清华三农论坛2022”在清华大学举行。本届论坛由清华大学中国农村研究院(以下简称农研院)主办,主题为“共同富裕目标下的农业农村发展”,结合“十四五”规划,聚焦农业农村现代化和农民收入等议题,深入探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促进共同富裕目标实现的核心问题和路径。

2022年是“十四五”时期农村全面小康后向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转变、推动共同富裕的关键期。清华大学党委副书记向波涛在致辞中指出,清华大学中国农村研究院成立10年来在科学研究、决策支持、人才培养、学术交流、国际合作等多个方面都取得了重要成果。期待专家学者们依托研究院“清华三农论坛”平台,为共同富裕目标下的农业农村发展建言献策,为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增添动力,为推动中国农村改革发展贡献力量。

全国人大常委、农业与农村委员会主任委员、清华大学中国农村研究院院长陈锡文,围绕“发挥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在共同富裕中的作用”发表演讲。他指出,我国发展中的共同富裕问题是党中央高度关注的一个重大问题,也是全社会高度关注的一个热点问题。实现共同富裕最艰巨的任务是如何更快提高我国广大农民群众的富裕程度,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促进农民增收方面积累了重要经验。他强调,农村改革应完善农村基本制度,保障农民的基本权益。集体经济制度在避免农村出现两极分化问题上起着重要作用,在实现共同富裕的过程中应该也必然能够发挥重要作用。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原副主任、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理事长杜鹰,围绕我国食物自给率的变化,解析新时期构建我国农业新发展格局的要点。他指出,现阶段我国农业面临的真正挑战是农业比较优势下降带来的食物自给率下降问题。确保国家食物安全,就要积极构建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农业新发展格局,其要点在于:一是立足国内,把我国食物自给率保持在一个合理水平上,关键是打好种业翻身仗;二是更加主动、有效地利用国际资源国际市场,打造安全可控的海外供应链,并围绕这两个要点从加强顶层设计、深化改革、政策支持等方面提出对策建议。

中国社会科学院国家高端智库首席专家、学部委员,全国人大常委、农业与农村委员会副主任委员蔡昉,围绕“抓住破除二元结构的窗口期”发表演讲。他认为,消除城乡二元结构是我国未来15年重要改革任务。消除二元结构、实现城乡融合发展正处于机会窗口期,是推动共同富裕的必要途径。目前中国二元结构还存在城乡收入差距过大、基本公共服务不均等、不彻底的城镇化降低社会流动性等问题。他指出,中国经济未来15年面临即将迎来的第二次人口冲击,破除二元结构应提高劳动生产率,促进劳动力转移和城镇化助力经济增长,发展农业生产托管服务下的规模经营,注重科技创新和科技向善。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农业科学院原院长唐华俊就“‘种子’和‘耕地’两个要害之科技创新”发表演讲。他强调,长期确保农产品有效供给和农民增收,解决13-15亿人口吃饱吃好问题,必须抓住“种子”和“耕地”两个要害,根本出路在于农业科学技术。他指出,良种对我国粮食增产的贡献率超过60%,新品种确保了主要农产品的有效供给。实现粮食安全目标,应保持耕地面积的相对稳定,改善和提高土壤质量。建议完善农业科技优先发展的政策体系,利用新技术新手段加强耕地尤其是高标准农田监管,优化耕地利用布局。

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所长、研究员魏后凯围绕“促进农民共同富裕的战略选择”发表演讲。他指出,共同富裕重在富裕农民。他认为,促进农民共同富裕具有丰富的科学内涵,是富裕和共富的有机统一,其中富裕包含农民物质生活富裕和农民精神生活富裕,共富包含城乡居民的共富、不同农民群体的共富和不同地区农民的共富。他强调缩小城乡差距是促进农民共富的重要途径,农民增收是促进城乡共富的关键,新形势下要全方位增加农民收入,同时强调要促进不同群体和地区农民共同富裕,优化农民收入分配格局。

此次论坛由中国农业风险管理研究会会长、清华大学中国农村研究院副院长张红宇主持,采取“线上+线下”的方式。线下有多位专家学者、清华大学有关院系师生、农研院院友代表、媒体代表等参加论坛。线上约33.5万人次通过光明网、农民日报新媒体平台、清华大学视频号、清华农研院视频号等线上方式观看论坛。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