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长辈版|
  • 无障碍浏览|
网站首页 > 工作交流 > 三农要闻

勿慌!夏粮未曾“夏凉”

阅读次数: 作者: 信息来源:中华合作时报 发布时间:2020-09-02 08:53
[字体:  ]

日前,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官方微博发布的主产区夏粮收购进度显示:截至8月10日,主产区累计收购小麦4406万吨,比去年同期减少了1058万吨。据媒体报道,收购量减少最主要的原因是:在市场化收购背景下,优质优价市场化收购逐步成为主导力量,农户市场意识普遍增强。由于今年粮食行情较好,部分农户产生了惜售心理,以致收购量出现了下降。

8月17日,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联合发布《中国农村发展报告2020》,报告指出:到“十四五”期末,有可能出现1.3亿吨左右的粮食产需缺口。

两条消息的“递进式轰炸”,再次引发全民热议。习惯了“手中有粮,心中不慌”的人们开始脑补各种画面:粮价会不会大涨?粮食安全还安全吗?粮食危机要来了吗?更有网友将粮食安全问题与中央倡导的“坚决制止‘舌尖上的浪费’”行动联系起来,不断臆测国家给吃饭问题敲警钟透露出的粮食危机信号。

我国是否面临粮食安全问题?夏粮产量是否不足?记者通过对相关部门负责人、专家学者进行采访了解到:目前,我国粮食稳产保供基础牢,全国粮食库存充足,市场供给形势平稳。

夏粮丰收创历史新高

据悉,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付凌晖曾在8月14日举行的“7月份国民经济运行情况”记者会上披露,我国今年的夏粮实现了丰收,创历史新高,夏粮产量比上年增长0.9%。

农业农村部副部长于康震也在8月20日的新闻发布会上回应了相关问题。于康震表示,全年的粮食分三季,夏粮、早稻和秋粮,“目前夏粮和早稻已经丰收到手。”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今年夏粮产量2856亿斤,比上年增加24.2亿斤;早稻产量546亿斤,比上年增产20.6亿斤,扭转了连续7年下滑的态势。“全年粮食生产的大头在秋粮。”于康震强调,目前,全国晚稻栽插结束,秋粮面积已经落地。从农情调度情况看,今年秋粮面积稳中有增,目前长势总体不错。尽管今年局部旱涝灾害较重,但各地全力抓好农业防灾减灾,灾后生产恢复及时有效,减轻了灾害损失。可以说,旱涝灾害没有逆转今年粮食生产稳中向好的态势。“如果后期不发生大的灾害,全年还将是一个丰收年,加上当前粮食库存仍处于高位,我国的粮食安全完全有保障,价格也将保持基本稳定。”于康震说。

据新华社消息,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负责人8月24日表示,我国粮食库存持续高位运行,库存消费比远远高于联合国粮农组织提出的安全警戒线水平,稻谷、小麦库存均能满足1年以上需求。

产需缺口不等于粮食危机

针对粮食产需缺口问题,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李国祥告诉记者,不能简单地将粮食产需缺口与国家粮食安全状况等同起来。“李国祥表示:“在开放经济条件下,进口也是满足国内粮食消费需求的重要途径之一。如果在粮食产需缺口扩大的同时,进口量也能不断增加,粮食消费需求同样可以得到满足。只有当无法进口,或者进口规模过小,才会恶化粮食安全状况。”因此,在开放经济条件下,不能用粮食产需缺口作为衡量国家粮食安全状况的指标。

另外,据世界对粮食安全(或者食物安全)的普遍定义:粮食绝不能局限于谷物,粮食安全所指的粮食是大食物口径的,包括谷物、薯类、豆类、食用油、肉蛋奶、水产品、蔬菜和水果等各类食物。“可能出现的1.3亿吨缺口也不只是谷物,而是包括了水产品、水果等各类营养食物。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饮食结构的改善,其带来的粮食产需缺口扩大也是较为正常的现象,不必过于担忧。”李国祥强调。

李国祥提出:“中国面临的主要矛盾是国内粮食生产国际竞争力不足引起的粮食安全风险,而不是国内粮食产需缺口扩大和粮食进口增多带来的粮食安全状况恶化。当然,对于中国可能出现的粮食产需缺口扩大,在扩大粮食进口的同时也要积极做好多种预案,不断提高国内粮食生产的效率和国际竞争力。”

始终筑牢国家粮食安全防线

粮食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基础。为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维护经济社会发展大局稳定,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农村经济研究部部长、研究员叶兴庆在《始终筑牢国家粮食安全防线》一文中提出了几大重点,一要加强耕地保护和质量建设;二要促进粮食生产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三要推进粮食生产经营方式创新;四要调整完善粮食生产支持保护制度。

“加强耕地保护和质量建设,一方面,我们要严守耕地保护红线。增强全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权威性和约束力,从严管控城乡各项建设占用耕地特别是优质耕地的现象,全面落实永久基本农田特殊保护制度;探索建立收储制度,盘活农村闲置建设用地,通过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土地利用计划‘增存挂钩’等途径,尽量减少新占耕地。”叶兴庆提到,“另一方面,要加快提升耕地质量。实施全国高标准农田建设总体规划,推进耕地数量、质量、生态‘三位一体’保护,改造中低产田,建设高标准农田;认真总结经验,推广秸秆还田、施用有机肥等综合配套技术,采取有效措施切实把黑土地这个‘耕地中的大熊猫’保护好、利用好。”

同样,发展粮食生产,必须与时俱进调整完善对粮食生产的各项扶持政策,调动农民种粮和地方政府抓粮积极性。叶兴庆强调:“完善稻谷和小麦最低收购价政策、玉米和大豆生产者补贴政策的实施办法,推进稻谷、小麦、玉米完全成本保险和收入保险试点,稳定农民种粮基本收益。加大对产粮大县的奖励力度,支持产粮大县开展高标准农田建设新增耕地指标跨省域调剂使用,调剂收益按规定用于建设高标准农田,优先安排产粮大县农产品加工用地指标。”

遏制“舌尖上的浪费”刻不容缓

日前,中国农业科学院副院长万建民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这样表示:“我国的粮食安全问题还是要引起高度重视,还没有到高枕无忧的程度。”他介绍到,随着我国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对粮食需求的量也不断增加,尤其是对动物蛋白的需求增加更为迅速。“所需的粮食总量不断攀升,对粮食安全的压力还是存在的。因此,抓好粮食生产这根弦不能放松。”

古语有云: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作为粮食安全重要的一环,节约粮食、杜绝浪费的意义在现代社会日益突显。相关数据统计显示,我国每年浪费的粮食约3500万吨,接近全国粮食总产量的6%。全国餐饮业统计人均食物浪费量约为每餐每人93克,浪费率约为12%,大型聚会浪费达38%,校园盒饭有1/3被扔掉。

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对制止餐饮浪费行为作出重要指示。他指出,餐饮浪费现象,触目惊心、令人痛心!“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我们应该始终怀有危机意识,主动弘扬践行中华民族传统美德,节约粮食,保障粮食安全。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舌尖上的浪费”现象有所改观,特别是群众强烈反映的公款餐饮浪费行为得到有效遏制。同时,一些地方餐饮浪费现象仍然存在,危害粮食安全,有违“厉行节约、反对浪费”的良好社会风尚,须制定实施更有力的举措,推动社会坚决制止“舌尖上的浪费”。

对此,万建民提出:“要通过宣传教育,让公众自觉形成节约的习惯,以节俭节约为荣,以浪费粮食为耻。此外,就是发挥经济杠杆作用。粮食价格适当根据市场行情进行调整。”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中国农资传媒认为,即使目前我国粮食稳产保供基础牢,全国粮食库存充足,市场供给形势平稳,我们也要居安思危,时刻绷紧粮食安全之弦,厉行节约,杜绝浪费。

专家声音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农村经济研究部部长、研究员叶兴庆:

始终筑牢国家粮食安全防线有几大几大重点,一要加强耕地保护和质量建设;二要促进粮食生产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三要推进粮食生产经营方式创新;四要调整完善粮食生产支持保护制度。

加强耕地保护和质量建设,一方面,我们要严守耕地保护红线。增强全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权威性和约束力,从严管控城乡各项建设占用耕地特别是优质耕地的现象,全面落实永久基本农田特殊保护制度;探索建立收储制度,盘活农村闲置建设用地,通过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土地利用计划‘增存挂钩’等途径,尽量减少新占耕地。”叶兴庆提到,“另一方面,要加快提升耕地质量。实施全国高标准农田建设总体规划,推进耕地数量、质量、生态‘三位一体’保护,改造中低产田,建设高标准农田;认真总结经验,推广秸秆还田、施用有机肥等综合配套技术,采取有效措施切实把黑土地这个‘耕地中的大熊猫’保护好、利用好。

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李国祥:

中国面临的主要矛盾是国内粮食生产国际竞争力不足引起的粮食安全风险,而不是国内粮食产需缺口扩大和粮食进口增多带来的粮食安全状况恶化。当然,对于中国可能出现的粮食产需缺口扩大,在扩大粮食进口的同时也要积极做好多种预案,不断提高国内粮食生产的效率和国际竞争力。

在开放经济条件下,进口也是满足国内粮食消费需求的重要途径之一。如果在粮食产需缺口扩大的同时,进口量也能不断增加,粮食消费需求同样可以得到满足。只有当无法进口,或者进口规模过小,才会恶化粮食安全状况。因此,在开放经济条件下,不能用粮食产需缺口作为衡量国家粮食安全状况的指标。

中国农业科学院副院长万建民:

我国的粮食安全问题还是要引起高度重视,还没有到高枕无忧的程度。随着我国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对粮食需求的量也不断增加,尤其是对动物蛋白的需求增加更为迅速。“所需的粮食总量不断攀升,对粮食安全的压力还是存在的。因此,抓好粮食生产这根弦不能放松。

要通过宣传教育,让公众自觉形成节约的习惯:以节俭节约为荣,以浪费粮食为耻。此外,就是发挥经济杠杆作用。粮食价格适当根据市场行情进行调整。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